贴牌奶粉海外急买工厂 应对配方注册
千余海外贴牌奶粉的焦虑感与日俱增。
婴幼儿配方注册制最后期限还有半年时间,国内婴儿配方奶粉市场混乱的局面即将进入拐点。第一财经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原本还在寻求其他途径的海外贴牌奶粉商坐不住了,纷纷开始着急购买工厂以应对配方注册制,但这些斥巨资买回来的工厂还要过国家认监委和配方注册双重门槛,能否过关尚无定数。
急购海外工厂当救命稻草
过渡期只剩半年多一点,国内婴幼儿奶粉配方注册工作也已经全面启动。记者近日获悉,国内多家奶粉企业已经提交了配方注册文件。今年二季度,主管部门已经开始对国内奶粉工厂进行注册审核,而第三季度将围绕海外奶粉工厂进行注册审核,如果不出意外,第一批注册配方将在今年5-6月份公布。
不过随着配方注册工作进程的提速,海外贴牌奶粉品牌坐不住了。
根据配方注册制的规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注册申请人资格,必须为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企业,并具备相应的研发、生产和检验能力。如此一来,就断绝了贴牌奶粉完成配方注册的可能性。
根据乳业专家王丁棉此前的估算,中国市场上仅海外的贴牌奶粉品牌就有800-1000个。随着2021-03-03的大限临近,无法完成配方注册就不能在中国市场销售,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不少海外贴牌奶粉忍痛打起了收购海外工厂的计划。
山东一家市级奶粉经销商李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原本他打算放弃的海外贴牌奶粉品牌倍思纯的业务员上门游说,称公司已经收购了新西兰DNL奶粉工厂的股权,希望他可以再考虑考虑。根据公开资料,倍思纯此前是由中国商人李大健控制的澳大利亚乳企VIPLUS代工生产。
无独有偶,由丹麦著名企业ALRA FOOD代工生产,此前饱受媒体质疑为“假洋品牌”的麦蔻日前也声称,自有工厂即将投入运营。在公众号中,其借用某外媒报道称7个月前,已收购了原马士基集团旗下位于Hundested的Unomedical工厂,负责生产和封装出口到中国市场的婴幼儿配方奶粉。
按照中国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规定,海外奶粉生产企业必须通过国家认监委的审核,才可以进口,目前国外有76家工厂通过了认监委审批,但这些大厂大多“名花有主”。
记者从国家认监委网站上看到,上述提到的两家品牌声称收购的奶粉工厂均不在认监委的审批名单之列,这也意味着这些工厂所生产的产品还无法通过正规的一般进口贸易模式到国内,短期内也无法通过配方注册。不过记者了解到,愿意这样做的企业并不在少数,尤其是在贴牌盛行的大洋洲。
新西兰某乳企官方总代宁涛(化名)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包括近期澳洲和新西兰多家贴牌奶粉商正在着急运作购买小型奶粉工厂或直接建厂,然后再去认监委注册,之后再准备配方注册。
斥巨资或空欢喜一场
宁涛告诉记者,在澳洲收购一家成熟奶粉工厂的成本并不低,一般要花费1.5-2亿元人民币,对于贴牌品牌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字。
记者了解到,虽然一般大型的贴牌奶粉一年销售收入能到几亿元,但渠道驱动模式让大部分的利润留在渠道中,事实上贴牌商所获利润并没有想象那么丰厚。因此在2016年,原本大型的代工品牌是希望通过和代工工厂合作获取注册资格。
“澳、新两国的奶粉贴牌很普遍,按照规定一个工厂可以保留3个配方系列的规定,自有品牌之外,工厂也考虑过留下名额给代工品牌。”宁涛告诉记者。
但实际上,不断传出的信息显示,无论国内还是海外的奶粉工厂都未必拿到全部配方名额,工厂自有品牌注册都还存在不确定性,只好转而选择优先保住自有品牌,这导致代工品牌通过合作取得注册资格想法破灭,只能收购或自建工厂的方式获取资格。
资深乳业专家宋亮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部分贴牌品牌正在澳洲收购或新建工厂,这条出路并非那么稳妥。配方注册制两道硬门槛,分别是工厂硬件和奶粉配方能不能通过注册,婴幼儿配方奶粉进入中国市场必须满足这两个要求。
按照2013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目前婴配奶粉的生产完全参照“药品模式”,须严格执行《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组建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
宋亮告诉记者,要做到GMP和HACCP这两个标准,硬件投入就要数以亿计,如果有关部门严格审核的情况下,要通过工厂硬件的审核,一般企业都很难做到。有一些小的贴牌企业觉得注册无望,转而向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市场靠拢,但对于一些大型贴牌奶粉品牌而言,中国市场还是不忍放弃。
以知名贴牌奶粉商A2乳品公司为例,根据其今年2月公布的半年财报显示,得益于中国市场对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强劲需求,上半财年A2乳品公司营业收入约为人民币12亿元,同比增长84%。
事实上,通过认监委认证后,还要通过配方注册,前前后后最快也需要6-9个月,已经错过了最好的争夺市场的时机。配方注册制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市场上的婴幼儿奶粉品牌数量,尤其是中小品和贴牌产品,因此新工厂最终能不能通过认监委和食药监总局的审核还不得而知。
值得注意的是,就算最终硬件和配方审核过关,这些贴牌奶粉的日子也未必好过。在此前,大多数贴牌品牌在宣传上都会借用自己的代工企业的名号来贴金,一旦工厂换成自有工厂,如何再营造“豪华”概念来吸引消费者。
编辑:乐琰相关文章
汽车之家通过港交所聆讯:去年业绩增速明显放缓 上市前夕换帅
3月1日,据港交所文件,汽车之家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据市场消息,汽车之家此次上市计划募集资金10亿美元,拟一季度在港挂牌。2013年12月1...
“Go!猫粮”检测结果均合格 为何还有人退货?
人们对食品安全始终都保持着高度的关注,现在看来,其引发的恐慌同样适用于宠物粮行业。2021年年初,有网友通过网络爆料自家宠物猫在食用了宁波百...
姚振华与宝能的造车梦:千亿资本开路 野蛮人能否后来居上?
2015年,“万宝之争”中姚振华与其宝能系一战成名,从此被贴上“野蛮人”的标签。如今在这个“全民造车”的时代,又岂会少了“野蛮人”的身影。早...
达能考虑减持蒙牛股份,蒙牛回应:公司业务和战略不受影响
蒙牛乳业3月1日发布公告称,达能亚洲有限公司(简称“达能”)通过中粮乳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中粮乳业投资”)间接持有的蒙牛乳业权益将转换为直...
青藏高原腹地的创业故事:只有荒芜的高原,没有荒芜的电商
三年前,冯常俊在格尔木一家濒临破产的国企上班,月工资不到两千元。此前他还种过枸杞、开过餐馆,但屡战屡败,欠了四十多万的外债,时常为看不到头的...
3次“跳票”延期回复问询函 新研股份应收款暴增揭秘
新研股份(300159.SZ)对深交所的问询又一次“跳票”。2月25日,新研股份发布《关于继续延期回复深圳证券交易所关注函的公告》。这是该公...
洋紫荆分红超过募资额 安全生产、产能利用面临挑战
近日,叶氏化工集团欲分拆洋紫荆至A股创业板上市。报告期内,洋紫荆累计现金分红超过此次募资总金额引发关注。此外,大举扩产下新增产能的消化能力是...
"王牌产品"难救股价 养元饮品可否把握植物奶新风口
养元饮品手握"六个核桃"王牌产品,去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却大跌32%,为此频频推新品以摆脱对大单品的依赖。此外,二级市场上,其股价长期处于破...
贝因美二股东亏损20亿离场 被列入"成长性最弱"乳企
高管离职、市值蒸发、股东减持、收监管函,2021年伊始,贝因美的消息面依然高潮迭起。而另一方面,公司因市占率下滑,被前瞻研究院划入成长性最弱...
华兰疫苗三个月反转业绩 启动上市前两机构“火线”入股
华兰生物正分拆华兰疫苗在创业板上市,四价流感疫苗是这家子公司的业绩生命和估值基础,但华兰疫苗2020年经历了业绩大起伏,加上知名机构在启动上...
粤开证券高管“大换血” 可否助其冲出大湾区?
在2019年历经控股股东更替并完成更名之后,粤开证券在一年之内高管更迭多达十余名。各个新任高管的履历光鲜亮丽,背后也渐渐展露出公司的经营思路...
实控人获配3亿债券抛售不断 万顺新材难解毛利率隐忧
发债募资高达9亿,实控人获配约3亿,不久便开始大举抛售,公司宣布回购亦难提振正股价格。在这背后是万顺新材增收难盈利、毛利率偏低、落后于同行的...